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——內蒙古自治區的60華誕。“天蒼蒼,野茫茫”,古老而神奇的內蒙古自治區,經過60年的變遷,再創輝煌,如今已成為國內外人士理想的旅游觀光勝地。今日《市場報》記者撰寫兩篇文章,分別介紹“莜面”和“燒麥”兩大傳統美食。熱情好客的內蒙古各族人民舉杯相邀,愿您“五一”節期間來此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樂趣。——編者
呼和浩特市人喜吃莜面。日常主食是它,逢年過節待客也是它。來了呼市不吃莜面,也不算真正到訪呼市。
相傳,清代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,在歸化城(今呼和浩特市)吃過莜面,給予很高評價。乾隆年間,莜面作為貢品被送往京城。上世紀50年代,朱德兩次來內蒙古視察,點名要求吃莜面。他說當年在晉西北轉戰,曾多次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吃過莜面,就是這筋道又耐餓的莜面,曾支持晉察綏陜革命根據地的將士開展了英勇而堅強的抗日戰斗。朱德總司令在后來回憶錄中說,我一直很懷念塞北的莜面窩窩、莜面魚魚……
由莜麥(即裸燕麥)加工而成的莜面,是中華食品中惟一的“三熟”食品。首先要炒熟:在加工面粉時要先用清凈的水把莜麥淘洗干凈,晾干水分后下鍋煸炒,待冒過大氣后,再炒至二分熟即可出鍋,然后再磨成面粉。二要燙熟:莜面粉在吃的時候,要先和成面,和面得用開水。和好的面,要趁熱制成莜面制品上籠屜去蒸。
莜面制品形式多樣,最省力偷懶的,是用一個木制或鋼制的壓榨機,將面團擠壓成許多條面條;講究一點的,用手將莜面團在案板上搓成細細的面條條,稱之為“莜面魚魚”。這種魚魚,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,而最能干的主婦能兩手同時操作,且一手能搓兩三根魚魚。最常見的制作方法是做“莜面窩窩”:捏一小團莜面,在一塊巴掌大,像搓衣板那樣斜擱著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這么一推,左手拈起一揭,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面片,然后就勢在手指上繞成筒狀,豎著立在籠屜里。三為蒸熟:把制成的莜面食品用蒸籠蒸熟,方可食用。一般以聞到莜面香味,斷為以熟。
莜面有兩種吃法,熱吃和涼吃。食用時可用黃瓜、水蘿卜、香菜、韭菜等蔬菜,以及用醋、醬油加水加鹽調和成的“冷鹽湯”冷調、涼拌;也可用酸燴菜、熱羊肉湯、熟土豆拌吃,酸、辣、咸、甜各種口味均可自行調制。
莜面是高蛋白食品,因此在呼市地區流傳著這樣的土語——“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,十里蕎面餓斷腰”,“莜面吃個半飽飽,喝碗開水正好好”。
莜麥的營養價值在禾谷類作物中居首位,所含蛋白質和脂肪量為五谷之首,還含有磷、鐵、鈣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。經常食用,有軟化血管、降低血脂、降低血糖的作用
|